作者:叶红利 审核:李涛
“在外辛苦劳作的师傅们,你们几点能回来吃饭?”
下午18点,江油采气作业区梓潼配气站中心站的“美食群”里又准时弹出一条消息。中心站值守人员徐燃又开始了常态化的每餐一问,消息发出以后,徐燃盯着手机屏幕,看着静悄悄的“美食群”苦笑,因为她知道,这可能注定又是一条得不到回复的群消息。
“美食群”——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名字背后,是365天里超过300次未能准时开餐的“饭局”。
梓潼配气站中心站自2018年划归江油采气作业区管理后,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辖区内井站分布极为分散,56口气井星罗棋布,最远的一口井距中心站有70余公里。需肩负老井挖潜、致密气上产、辖区供气等重任,工作任务繁重。中心站仅有员工36名,要同时承担多项工作,人员紧张程度可想而知,工作安排常常“捉襟见肘”。
平日里,中心站留守人员最多不过3人,其余员工总是在晨光熹微时,就拧着各自的巨型“吨吨桶”,奔赴岗位,如同散落在人间的珍珠般,在区域的各个井站上散发着光辉,也正因如此,无法准时开餐便成了家常便饭。
但在这样艰难的工作环境下,梓潼配气站中心站的员工们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。
他们秉承“薪火相传赓续石油精神,精细管理确保生产安全”的建班理念,不断提升两个现场管理和技能水平。在党支部的引领下,党员队伍冲锋在前,员工群众紧跟其后,在老井挖潜和致密气上产的战场上拼搏流汗。
为了实现挖潜增效,班组技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老井进行深入分析,制定“一井一策”制度,精心管理老气田,不放过一方气的增产;面对人员少、任务重的难题,大家团结一心,开启“白+黑”模式,吃住在现场、睡醒就开干,全力推进了致密气井的建设与投产,为顺利完成年度产量任务贡献着力量。
同时,中心站坚持精炼技能,开展以“两册一图”为主要内容的“三个一”岗位培训和师带徒活动,建立“三带”模式,不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。班组先后荣获气矿“红旗班组”“金牌班组”等多项荣誉称号,这些荣誉如同璀璨的星光,照亮了中心站团结奋进的道路,也给予了他们更多前行的动力。
这个开不了饭的“伙食团”,见证着梓潼配气站中心站全体员工的坚守与付出,也凝聚着他们“寸气必争”的决心和力量。尽管每天的留饭已是常态,但徐燃和食堂师傅从未有过怨言,还是尽量照顾大家的口味,变着法的安排饭菜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些没能按时归来吃饭的同事,正奋战在保障生产的第一线,让大家吃饱吃好是保障他们健康的关键。
突然,手机收到一条信息提示,徐燃赶紧点开,原来是站长李巍的回复:“你们先吃,不用等我”。
当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,中心站的灯光成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坐标。那些错过的饭点、整齐摆放的留餐,编织成奋战气矿50亿途中最动人的烟火图景。
在这里,每顿“迟到”的午餐、晚餐仿佛都在诠释:
有一种坚守,叫“你们先吃,不用等我”。